儿时的冬天,不怕冷。
和院子里的小伙伴,
一边擤着鼻涕,一边打着牛儿,
非要分出个胜负才开心,
好怀念我的毛盖盖牛儿,
也好怀念那些打牛儿的日子………


        我们小时候的冬天,没有那么多可玩的东西,一到冬季,最喜欢去外面打牛儿——约上几个小伙伴,找块冰地,手持鞭子,吸溜着鼻涕,满世界的追着牛儿打。

        打牛儿的最大乐趣,是大家用鞭子把牛儿抽到一起,让牛儿和牛儿相互“杠”着,看谁的牛儿先倒下,倒下就算是“死”了,死了再重新开局,继续战斗,大家乐此不疲!

        那时候,只要有人打牛儿,周围必定有一群人在边上看着、喊着、追逐着……大冷的天,也不知道个累,头上冒着热气,跑得满身是汗!

        我们小时候打的牛儿,和现在街上卖的那个会亮灯、会唱歌的陀螺,完全不同——为了提高牛儿的战斗力,我们的牛儿都是用车间里的大螺丝焊接而成的,牛儿的最下面,焊有钢珠——这样的牛儿够分量,才有战斗力!

        我们把两个螺丝上下焊接在一起的,高高胖胖壮壮的、战斗力一级的牛儿,叫“双典干”。
        把单个螺丝直接焊钢珠的牛儿叫“单典干”。和“双典干”相比,它要矮一些,轻一些,战斗力呢,自然要稍微差一点。

        有了牛儿,还要学会发牛儿和打牛儿。
        发牛儿是个技术活,像我这样的“菜鸟”,一般是这样发牛儿的:把绳子绕在牛儿身上,绕好后把牛儿放到冰地上,一手扶着牛儿,另一只手快速抽拉鞭子,当牛儿开始旋转起来,赶紧用鞭子抽打,让其保持转速。
        技术高的“老鸟”,一只手就能完成以上动作——绕好绳子后,一手拿着缠着鞭子的牛儿,腕子一甩,牛儿悬空旋转着掉到地上,然后紧接着用鞭子打落到地上的牛儿,动作连贯、一气呵成,让人羡慕不已。

        打牛儿也是个技术活,不仅要控制好抽打的力度,还要掌握好鞭子落地的高低——高了打不着牛儿,低了,往往鞭子杆会直楞楞的杵到牛儿身上,稍微控制不好,牛儿失去动力,一会儿就“死”了。

        小时候的我,最开始是没有牛儿的,基本上是属于“看客”——放学后写完作业,出去眼巴巴的看着一群人打牛儿,眼睛里充满了羡慕和渴望。
        关系好的小伙伴,打累了会把他们的牛儿拿给我玩一会儿,我赶紧趁机练练手,提升一下自己的技术,不然和别人杠牛儿,一杠一个死。

        记得有天,我正看得着迷,下班回家的老爸把我叫过来,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沉甸甸的东西,放到我的手上。

        哇,竟然是一个牛儿!我兴奋得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!
        仔细看老爸给我做的牛儿——老爸用的是车间里的一种矮螺丝,底部焊了钢珠,从外观上看,属于“底盘”比较低,“身子”比较胖的造型。
        这个牛儿看上去矮胖矮胖的,和小伙伴里的“双典干”、“单典干”相比,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,心里有些小嘀咕——这牛儿能杠过那些“大家伙”么!

        “哎呀,这是你的牛儿啊!”爱凑热闹的小伙伴看着我手中的牛儿惊喜的喊道,“这是‘毛盖盖牛儿’!赶紧,过来杠一杠!”

        容不得我多想,大家已经帮我“试牛儿”了!
        嘿,别说,底盘低有底盘低的优势——面对小伙伴们的大家伙,它一点都不逊色,即使被杠得很远,也不会立即死去,只要找准时机,甚至还能杠过“双典干”!

        从此,我有了自己的牛儿,再也不用眼巴巴的当看客了!这个毛盖盖牛儿陪我度过了好几个难忘的冬天。

        现在的我们,早已过了打牛儿的年龄,但是小时候打牛儿的快乐时光,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,好怀念儿时打牛儿的开心日子……
 

 
 

>>>返回

 
     

     

京ICP备19027966号
版权所有© 2001 ~ 2024
蓝弦小居 V4.0
Copy Rights©  2001~2024 Blue Share-Xiaoju Version 4.0